2025年南京晓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第二辑

发布者:校友网发布时间:2025-07-28浏览次数:6500

文学院“寻行知足迹 伴一夏成长”实践团赴南京滨江开发区开展实践活动

7月7日-18日,文学院“寻行知足迹 伴一夏成长”实践团深入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爱心暑托班,圆满完成本年度第一期暑假托管志愿服务。

团队成立后,志愿者们迅速以“教育探索者”与“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投入志愿服务。在为期两周的实践中,实践团队精心打磨并实施了融合文学素养、手工实践与城市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面对社区儿童不同的学习背景,成员始终秉持“让知识真正跨越边界,流淌于童心之间”的理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创造力。他们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为孩子们耐心讲解,细致答疑。退役士兵马香婷同学在“说说我们伟大的党”这一课程中,将自己在部队服役的亲身经历与党的知识相融合,让小朋友们在真实的故事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由张志杰同学主导的“生如夏花,妙笔生花”等课程,则将轻粘土制作与荷花的文化知识相结合,进一步融合手工实践与文化素养,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今年是文学院第三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滨江开发区开展暑期托管实践活动,有着前两年的经验,今年的志愿者们以精心设计的课程为媒,深耕社区教育土  壤,他们不仅用知识的清泉浸润了更多童心,更将当代青年的担当,切实转化为助力教育质量提升的青春力量,努力推进新时代教育多元化发展。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进行课堂互动

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晓”红梅爱国主义教育先锋队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

 为践行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与“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今年7月,梅园新村街道携手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晓”红梅爱国主义教育先锋队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以趣味课程赋能青少年成长,将爱国情怀融入教育实践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队员们参观展馆、发放问卷调查、观看纪录片《梅园风云》,深刻感悟周恩来等先辈的智慧担当与爱国奋斗精神;在六朝博物馆,队员们参观核心展厅,观摩馆藏珍贵文物并利用XR技术体验历史场景。

为期五天的“红梅军魂公益托班”于7月7日正式开班。在趣味数学课程中,主讲人为孩子们讲解数独解法,揭示向日葵种子的数学规律等,结合游戏增强授课趣味性。在科技探索课程中,孩子们化身“数字魔法师”体验Scratch编程,学习AI基础概念,在指导下进行无人机起飞、悬停等操作,感受科技魅力。非遗手工课堂压轴登场,孩子们学习并利用“旋转法”与“Z字法”制作漆扇,在“妙手生花”课堂折出立体纸花,于“脸谱传情”教学勾线晕染,绘出忠勇红脸、刚直黑面,展现青年一代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从红色寻根到智趣课堂,从科技探秘到非遗传承,团队紧扣陶行知教育思想,通过“小先生”与青少年双向赋能的模式,在思维启蒙、科技探索、文化自信培育中厚植家国情怀。未来,先锋队将继续深化“红梅精神”,播撒爱国、创新、求知的种子,助力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民族情怀的时代新人。

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探索科技与非遗

教师教育学院“情牵旧铺·筑梦童年”团队赴淮安盱眙县旧铺中心小学开展实践活动

7月4日-13日,教师教育学院“情牵旧铺·筑梦童年”团队赴盱眙县旧铺中心小学开展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旨在帮助农村儿童丰富假期生活,拓宽视野,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晓庄力量。

支教团共开设趣味英语、啦啦操、趣味足球、少儿口才、声乐演唱、泱泱国风、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等17门特色课程,帮助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此外,在日常教学安排里,支教团特别设置了作业辅导课程和大课间活动。通过作业辅导课,助力学生在校内解决暑假作业里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大课间活动,给予学生们更多陪伴,丰富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支教团在最后一天还精心准备了一场成果汇演。汇演共有七个节目,以啦啦操、朗诵、合唱、手势舞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支教活动也在汇演的圆满完成中落下了帷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抗战精神,支教团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实践活动。7月7日上午,在“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支教团于旧铺中心小学举行了升旗仪式。仪式结束后,支教团指导教师、教师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沈萍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7月8日上午,支教团携小学生前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参观结束后,大家一起在革命先烈的铜像前朗诵了《少年中国说》。

此次实践活动受到了盱眙旧铺中心小学师生的一致好评,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五育并举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本次活动也有助于团队成员积累教学经验、夯实教学能力,更加坚定投身教育的信心,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晓庄力量。

支教团前往纪念馆参观学习

光影润童心,戏剧启未来

——新闻传播学院“零剧团”赴社区开展戏剧影视美育实践

为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社会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感知与综合素养,7月3至7月7日,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零剧团:青少年戏剧影视美育实践团”走进南京市淳化街道土桥社区,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电影赏析和戏剧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本次戏剧影视美育教育团队成员来自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环境与科学学院等多个学院,成员们分为电影组和戏剧组,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引导社区青少年感受红色历史魅力,探索职业发展可能。

电影组精选《我和我的父辈》《建国大业》《奇迹·笨小孩》三部经典影片,围绕革命历史、国家发展与个人奋斗等多元主题与孩子们开展影片经典片段赏析与主题讨论,让孩子感受影片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此外,电影赏析课程还在泰兴市襟江小学、连云港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等地的乡村中小学同步开展,“零剧团”正在通过影视美育让爱国主义教育、成长教育与心理教育在光影中自然浸润。

戏剧组聚焦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成员将AI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戏剧艺术创新结合,基于“AI生成未来职业照片”“AI人生模拟选择器”等模型,以期破解当前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不足与效果不佳的局面,助力学生尽早提升职业认知。

“零剧团”成立于2013年,曾在南京市保利大剧院、南京新华书店开展公益儿童戏剧工作坊,多次服务于城市、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剧团始终践行陶行知老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教育跨学科、技术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孩子们在审美体验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

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发言

外国语学院“智启星辰,语AI同行”教育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创新号召,探索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外国语学院“智启星辰,语AI同行”教育实践团近期开展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为不同年级学生定制专属课程,在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中收获颇丰。

面向1-3年级学生,实践团以趣味绘本为核心载体,《吵闹的书包》《你们在画什么》等一系列绘本成为课堂主角,围绕“学校生活”“颜色认知”等主题,将AI互动深度融入教学;AI语音朗读、情景模拟,自主绘画让孩子沉浸式“走进”绘本,语言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稳步迈出语言启蒙步伐。

针对4-6年级学生,实践团打造AI深度融合的多元实践课程。学生运用AI绘画工具,创作“校园生活”“未来城市”主题英语手抄报,实现绘画创意与英语表达的巧妙融合;借助AI建模推导数学模型,同步用英语描述操作过程,达成跨学科知识应用;撰写博物馆英文解说词,依靠AI优化翻译、打磨表达,化身“文化交流小使者”,借AI模拟讲解场景,锻炼英文解说与文化传播实践力。一系列课程推动语言知识从“学”到“用”,助力学生实现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双提升。

实践团邀请了2012届校友、南京市竹山小学大队辅导员孙莉老师走进课堂,孙莉老师以“生日”为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围绕礼貌用语、年龄、数字分层展开,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与思维能力;此外,还邀请外教老师为孩子们授课,孩子们在聆听与交流中积累日常表达词汇,锻炼听说能力。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AI+语言教育”的生动探索,更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责任担当。当AI技术成为点亮童心的星火,当语言学习化作连接未来的桥梁,实践团以专业初心浇灌教育创新之花,为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科技思维的新时代少年踏出坚实一步。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实践,让科技赋能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实践团邀请外教老师授课

寻抗战记忆根脉,创精神传承新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小红灵”社会实践团开展实践活动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导青年铭记抗战光辉历史,传承红色革命薪火,7月初,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寻访红色印迹,传承红色基因——小红灵实践团”以“1+N”的模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泰州、南京、宿迁、盐城等地开展实践调研。

出发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工委副主任洪涛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围绕《论持久战》开展专题读书会,在读书会中成员们受益匪浅,极大丰富了抗战相关知识的积累,为后续实践打好坚实基础。

7月3日至4日,“小红灵”社会实践团的“1”支主线团队在指导老师王翼凡的带领下深入泰州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小红灵”实践团实地走访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泰州市烈士陵园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等地,回望新四军将士用铁血忠魂书写的那段熏染硝烟的红色岁月。在寻访过程中,团队成员继续延续“小红灵”实践团的品牌特色,即“走访一处红色印迹、熟知一名英雄人物、开展一次红色宣讲、钻研一个红色故事”,在走访红色基地中实地学习红色文化,汲取红色力量,开展红色宣讲活动,形成红色文化学习成果。通过生动地讲述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

同时,为了扩大实践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小红灵”实践团创新活动开展模式,由团队成员担任队长,组织当地学生组建了“N”支实践小分队,在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开展铁军精神的学习活动,走访其他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们通过寻访红色印迹、学习红色故事等方式,对新四军的历史及其精神内涵有了更加鲜活地认识,形成了更为丰厚的学习实践成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小红灵”实践团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进一步赓续伟大抗战记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黄桥战役纪念馆合影

 

供稿: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施欣怡、覃红艺、李丹、李思源、周浩、施妍、敖诗怡、吴优、许可儿、聂靖函

编辑:李荔慧、温卢

审核:刘克健、王乐、周洪生、陈长伟、马晓亮、王翼凡

终审: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