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京晓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第一辑

发布者:校友网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6500

大学生红十字会开展“青春护航,急救同行”暑期志愿服务活动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精神,宣传急救科普知识,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开展2025年“青春护航,急救同行”暑期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赴南京13条地铁沿线及各大商圈、公园等地,开展青年急救官线下急救知识普及活动,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联合南京市若干社区,为其提供精准化、多元化关爱,开展“银龄童心·共筑平安”社区急救共学计划。

在“青年急救官”地铁急救普及行动中,志愿者们现场演示心搏骤停判断、心肺复苏操作、AED正确使用流程,结合真实案例详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通过细致讲解与一对一指导,让市民在实操中掌握急救要点,将红十字精神传递给更多群众。

在“银龄童心・共筑平安”社区急救共学计划中,团队面向儿童开展“安全小卫士”趣味急救主题活动,创新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通过卡通动画演示气道异物梗阻场景,用“剪刀石头布”口诀教孩子们记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正确手势,借助心肺复苏假人模型,设置“生命救援”计时挑战赛带领小朋友们现场学习、试验。

针对老年人,团队开设养生手工、书法、象棋、八段锦、太极拳和应急救护等课程,帮助老人增强急救意识的同时,给予银龄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项目以我校大学生红十字会成员为主,面向全校招募优秀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展现晓庄力量、贡献青年担当。

团队志愿者为市民进行急救演示

  

非遗润童心美育共前行

——美术学院“非遗技艺”嵌入社区美育课圆满完成

7月4日,美术学院暑期支教团——“将‘非遗技艺’嵌入社区美育课的路径探究”团队圆满完成为期9天的社区支教活动。这支由10名“小陶子”组成的团队在美术学院李月、郑丽琴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建邺区沙洲街道中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以“童趣传承 非遗有约”为主题、以“非遗+美育”为模式的系列特色课程,提高了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团队设计了涵盖书法、剪纸、纸浆画、扎染等丰富的非遗特色课程体系。孩子们在金箔画课程中体验传统工艺的精妙,在植物拓印课上感受自然的魅力,在剪纸艺术中发挥创意想象。特别设计的“气体的产生”科普实验融入跨学科学习,引导青少年结合多种工具材料制作工艺品,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融合,提高了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能力,实现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支教团队秉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深度挖掘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工艺特色,将文化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比如扎染课程,既教染色技法,又讲述其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寓意,让青少年深入理解非遗内涵。课程充分考虑社区青少年特点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团队成员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与引路人。

这个夏日,团队带领青少年体验了融合历史底蕴与动手乐趣的非遗文化之旅。孩子们感受非遗创新魅力,收获创作喜悦,也为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让青少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强文化归属感。

本次活动由美术学院与中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举办,整合多方资源,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既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又促进社区美育质量提高,学院服务社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

实践团成员合影


行知精神映初心童心筑梦向未来

——旅社院“晓·麦”关爱儿童支教团顺利开班

7月12日,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晓·麦”关爱儿童支教团在甘肃省定西市的三所学校同时开班。

开班仪式上,支教团代表向符家川中心小学和西巩驿中心小学赠送了爱心捐助教具,带队老师向两所小学赠送了《陶行知大传》,两所学校的校长对支教团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西巩驿中心小学校长尚军禄表示,教育是爱的传递。今天晓庄把来自南京的温暖带来了,明天这里的孩子们也会将这份爱继续传下去。符家川中心小学校长王根介绍了参加本次暑托班的小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并对支教团的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提出诚挚期望。夏令营开班仪式在安定区实验中学举行,南京励志阳光心汇心公益基金会马兰老师为团队授旗,正式开启为期七天的2025开思“阅城·定西”夏令营之旅。

符家川中心小学暑托班支教团团长高宇涵表示,团队成员将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号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传承和发扬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西巩驿中心小学暑托班支教团团长嵇佳琪分享了“晓·麦”关爱儿童支教团十五年的来从青海高原到云南梯田,从江苏乡村到西部小镇,一粒粒“麦子”播撒知识与大爱的初心与坚持。夏令营支教团团长张小雨鼓励小朋友在夏令营一起动手、勇于思考,体验在“做中学、学中悟”的快乐,让未来的自己不但做追光者,更要成为发光者。

一场支教,三支队伍,45名大学生志愿者和甘肃省定西市300余名小学生开启了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南京晓庄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选择从城市走向乡村,用真情陪伴成长,用爱心点亮希望。接下来的两周,他们将在定西市安定区实验中学、符家川中心小学和西巩驿中心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晓庄故事、传统文化、智慧课堂、手工创艺、云端旅行等课程,陪伴孩子们在知识与情感中自由生长。

教育有涯,爱无边界。“晓·麦”关爱儿童支教团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孩子们眼中的光,就是他们最好的答卷。

西巩驿开班


文学院“高校文学社团与文学之都建设”调研团赴南京各大高校开展暑期

实践活动

为深度融入南京“文学之都”建设,深挖城市文脉精髓,6月24日—30日,文学院“高校文学社团与文学之都建设”调研团深入南京多所高校与文化基地开展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聚焦高校文学社团活动开展、阵地建设及其与南京地域文化的融合,探寻青春力量在“文学之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青年社团时代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团队首先对本校展开调查,南京晓庄学院设有晨钟文学社、中华文化传播研习社、风云社科协会、读者协会等文学类社团,并依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南京文学十讲”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讲,带领同学们从专业、系统地角度触摸南京文脉,感受金陵文化的历史演变。

南京传媒学院充分发挥传媒特色,打造文化传播重要平台。“南风戏曲社”积极传承传统艺术,并巧妙融入南京本土文化元素。学院官方公众号“荐读”“书事”栏目持续推荐经典著作,深度解读金陵文化精髓。社团活动业已成为联通学子情感与城市记忆的坚实桥梁。

南京工程学院着力构建“三节三会三赛”文化品牌体系,为学生文学活动提供广阔土壤。该体系内涵丰富,其中邀请文化学者、本土作家开设的名家讲堂,有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官方公众号的节气系列,则带领同学们感受秦淮脉搏。借助这些浸润南京气息的文学活动,学子们得以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了深层情感联结和精神归属感。

南京邮电大学深挖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深度合作,共同策划“青春壮歌——中国青年运动中的雨花英烈”专题展览等特色活动。活动通过珍贵手稿、历史影像等实物,生动再现峥嵘岁月,使英烈精神在当代青年心中扎根。

调研团队深刻洞察到,高校文学社团在塑造城市文化生态、提升“文学之都”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次调研探索了青年社团如何更有效响应“文学之都”建设的关键路径,即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锐意创新,开辟更具青春特质的发展方向,让源源不断的青年创意成为擦亮南京这张文化名片的澎湃动力。

调研团队成员合影


乡音筑梦探行知——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团队走进歙县开展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承和弘扬其教育理念,近日,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踏上了前往安徽歙县,开启了以“乡音筑梦——行知路上的教育诗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陶行知幼年求学的崇一学堂。青砖黛瓦间,古老的木质桌椅、斑驳的墙面仿佛诉说着百年前的琅琅书声。抚摸着学堂内的陈列物,学生们仿佛看到少年陶行知在此求知若渴的身影,深刻感受到这位教育先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实践团队受到了安徽陶行知纪念馆馆长的热情接待。馆长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述,为学生们勾勒出陶行知波澜壮阔的一生。讲述结束后,馆长还向实践团队赠予了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书籍,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学习,将陶行知精神传承下去。

在陶行知故乡黄潭源村,实践团队走进当地行知幼儿园。孩子们稚嫩的笑脸、充满童趣的课堂,展现着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延续。学生们与幼儿园教师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理念结合,赋能乡村学前教育。

在方言采集环节,团队成员走街串巷,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用专业设备记录下村民们质朴的乡音。实践团队还参观了陶行知年幼时曾居住的房屋。学生们在屋前驻足良久,感受着陶行知成长的环境,体会着他从这里出发,走向广阔天地,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情怀。

此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的师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陶行知的成长历程与教育思想,更通过方言采集等特色活动,挖掘了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学生们纷纷表示,将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集当地方言


探访储能芯火,点亮电子未来——电子工程学院“源力突破”实践团开展企业调研

在能源结构转型与航天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工程学院“源力突破”实践团走进南京斯坦艾德电气有限公司和南京华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前沿技术,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出征前,指导老师仇飞以“三电平拓扑储能变换器”为核心,复盘AC/DC、DC/DC、DC/AC三大变换器关键技术。同学们走上讲台,用板书和仿真图再现理论重点,为实践打下认知基础。

7月11日上午,团队在董云霞老师带领下前往南京斯坦艾德电气有限公司。该公司聚焦能源互联网核心电力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与专利。同学们先通过讲解了解企业情况,随后参观组装车间和研发实验室,直观感受现代电气制造魅力,引发对专业知识实践应用的深度思考。 在座谈环节,总经理杨奇结合行业经验,分享电气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学们围绕“行业新兴技术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等话题踊跃提问,杨奇细致解答,鼓励大家夯实基础,参与科研实践与学科竞赛,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月11日下午,团队来到南京华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深耕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二十载,在高效电能变换等方面有技术积累与优势。在技术总监王雷雷接待下,师生们参观一楼展厅和车间,直观认识书本理论在实际工业场景的应用。 座谈会上,实践团与王总监及该院在职校友吉缘交流。师生们围绕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技能需求及职业发展路径提问,气氛热烈。王总监鼓励同学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参与学科竞赛。吉缘学长分享求职经历和实践心得,提供职场“攻略”。   

此次企业探索之行,让同学们零距离接触产业前沿,连接校园与职场、理论与实践,拓宽专业视野,明确学习方向,对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储能新径已现,晓庄青年正用脚步丈量技术落地距离,打通产学研堵点,在能源宏图路上不断前行。

杨奇学长为同学们讲解设计的仪器

供稿:校团委、美术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撰稿:姜飘飘、李月、王均强、姜蒙、蒋洪利、彭佳姝、董云霞

编辑:李荔慧

审核:乔君臣、刘久军、张洁、刘克健、王乐、祝中华

终审:刘凯